|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从媒体视角展望鞋企背后的转移之道

从媒体视角展望鞋企背后的转移之道

2012-02-21 08:22:09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行业新闻】越来越高的成本,导致东莞企业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走出东莞。除了市政府引导的韶关、茂名等地产业转移园区之外,东南亚、非洲等地成为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开辟新战场的目的地。

  走出东莞的企业中,有坚持做鞋等制造业老本行的,也有大幅度跨行业发展,有成功的,也有苦涩失败的。记者采访多家“走出去”的企业,通过它们的“故事”去看“出走”企业背后的“转移”之道。

  华坚:把鞋厂第一个开到非洲去

  华坚鞋业集团是东莞屈指可数的鞋企业。该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去年媒体广泛关注的华坚非洲项目已经进入生产。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两条生产线已经开工,工人大约在800多人左右,这是东莞首次在非洲地区的大胆尝试。

  实际上,早在华坚决定去非洲设厂之前,掌舵人张华荣凭借职业的敏感性,已经嗅到了在东莞本地发展的瓶颈所在劳动力短缺、土地短缺、工资上涨、电力供应不足等。

  在广东江门、河南项城、江西赣州华坚也有生产基地,但张华荣发现其实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会相差太大,如果将生产基地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迟早都会出现大问题。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华坚就在越南北部海防市建了一个工厂,可后来越南受金融危机影响,通货膨胀,频繁罢工,不得不考虑关闭这家工厂。

  后来华坚也考察过柬埔寨,但那里人工成本上涨速度也很快。最终,华坚觉得埃塞俄比亚最适合。

  在去年厚街进行的世界鞋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埃塞俄比亚工业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坚到埃国投资是很英明的决定。埃塞俄比亚皮革质量上乘,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人工成本低廉,最低工资标准20比尔/天(约7.4元人民币)。

  按照埃塞俄比亚的工资标准,当前工人的工资是每月大约400多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如果加上福利待遇,在东莞请一个工人,在埃塞俄比亚能够请到将近十个人。

  这对于制造业的投资者来说,是令人动心的。“尽管很多方面与国内和东南亚地区不一样,比如文化、生活习惯,但是只要当地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政局保持稳定,投资者就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存和发展。”华坚一位高管说。

  目前,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两条生产线已经开工,工人大约在800多人左右,这是东莞皮鞋企业首次在非洲地区的大胆尝试,如果成功,非洲广阔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将是制造业转移的大后方。

  走出了东莞又回来:配套是瓶颈

  “我明天要回一趟东莞拿鞋版,那边新一季的鞋子已经设计好了。”谢书招一边打着电话,一边拿起一双成品鞋查看起来。在距离东莞600多公里外的江西省吉水县城西,一片占地6000多亩的工业区里,谢书招的鞋厂并不算特别醒目。但是工厂门前时常出现的“粤S”牌照的汽车,似乎在诉说着这家鞋厂与东莞千丝万缕的联系。

  谢书招1992年从老家江西只身来到东莞打工。经过8年的原始积累,2000年他在高埗镇冼沙开起了一家小型鞋材加工厂,厂子起步时只有六七十人。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两年后他把厂搬到了鞋厂密集的厚街镇。

  2007年,金融危机的苗头有所显现,“生意不错,但招工太难了,而且人力成本很高。”谢书招回忆说,就在这时,老家吉水县的县领导亲自带队来到东莞招商,并且找到自己。“前三年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全部返还,第四年起返还70%;土地政府按4.9万元/亩补贴,企业只需出1.5万元/亩……”

  谢书招心动了,2007年底,谢书招将鞋厂整体搬到了吉水县,同时不少老家在江西的一线员工,也选择追随他回江西。

  落户吉水县城西工业区之后,谢书招的厂从鞋材加工变成了整鞋加工,从单一代工出口,变成了既有出口也有内销,而开设之初六七十人的“小作坊”也成为一家拥有六七百工人、几条生产线的纳税大户。

  虽然有政策优惠,但谢书招也坦言,在老家发展始终有诸多的不利因素。

  其中,内地的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是近两年才显现出来的;而产业链、物流等配套跟不上则是一直都存在的。

  “内地的最低工资一直在涨,现在跟东莞也就差几百块。”谢书招介绍说,现在厂里工人基本上一个月要开到1700、1800元,否则也留不住人。

  但是产业链的配套方面,“内地比东莞至少落后十年。”谢书招说,很多时候为了采购一种鞋材或者一种设备,他仍然需要千里迢迢回到厚街。

  还有就是“人才”紧缺。“研发、设计人才我们开再高的工资也很难请过来。”无奈之下的谢书招在出走东莞的第3个年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回东莞。

  不过,他并非将整个厂再迁回东莞,而是在东莞设立研发部。

  2010年,横沥镇的研发部开始运作,现在已经有60多名制鞋专业设计研发人员。

  对于当年这样的决定,谢书招显得非常满意,“好在这样做了,毕竟东莞有从设计研发到产销的全套基础。否则我们的设计研发跟不上,不久就会"死"掉。”

  跟着政策走 不会吃大亏

  哈一代总经理肖森林透露说,制造业转移到别的地方,大多是受到劳动力短缺的制约。

  不过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企业出走东莞去到外地发展,都是步步为营深思熟虑地计算过的。

  萧志标坦言,他的产业转移方向是跟着政策走的,政策支持什么,他就发展什么。

  萧志标说道:“原来做的几个行业,都不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如果想要上市,最好能找到与国家政策对口的项目。”

  去年国家决定大力支持新疆喀什地区发展,萧志标立即将盯向了遥远的新疆图木舒克市,他说,那里可以提供大片的土地用以养殖山羊,且该市是东莞的对口支援城市。

  对此,有业内人士也很认同:“不能跟国家政策方向背道而驰,而必须跟着国家宏观产业调整方向前行。这样至少在融资、政策限制方面不会吃大亏。”(-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