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古人穿的比现在高多了
从还珠格格开始,我们就知道有种鞋子很高,很精致,却又不叫高跟鞋。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鞋跟又比较窄小,当时给这个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它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
到清朝后,此鞋也作了一般更改,“高跟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虽然高,但是远没有咱们现代人的高跟鞋累脚,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
而在1500多年前梁时代,《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这里面的“高跟鞋”写得很形象的。
而到了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
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礼教严明的的明代时期,“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 妇人的衣裙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这时期明朝女性鞋子的底很高。 所以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都一样,受罪吃苦,却趋之若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 上一篇:红蜻蜓带你体验不一样的鞋文化之旅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