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油荒”--计划与市场的博弈
持续一个多月的广东“油荒”,终于在国家发改委作出“自8月23日起全国油品提价”的决定后而告一段落。但这场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短缺品种多等方面均破历史纪录的罕见油荒,给广东乃至全国的影响和思考并未因此结束。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释调价的原因是,近期国际油价再次大幅攀升,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较大幅度低于原油进口价格,为调动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促进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决定上调成品油价格。
国际市场环境确实是调价的客观因素,但发生在广东的持续“油荒”也是促使发改委不得不最终作出决定的一个直接诱因。面对“油荒”,媒体纷纷指责国内两大石油巨头“联袂”拒绝供给,是造成珠三角油荒的人为因素。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广东的“油荒”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两大石油公司的市场行为与国家发改委的计划行为的博弈,发改委提价则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尽管这个结果是多方都不愿看到的。
谈及这次的“油荒”,媒体几乎不约而同加用了引号,其用意旨在说明广东并非真的因为缺油而闹了“油荒”,而是因为有油的巨头们嫌国内价格太低不愿出售而导致市场上“用不到油”。于是,一个看似更荒唐的现象出现了:就在国内消费者因为“油荒”而买不到油的同时,国内石油巨头们却将大量的油用于出口销往国外。
国内石油市场是脆弱的,因为只要中石化和中石油停卖,市场就会“油荒”;而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石油巨头们为何敢于作出这种“罢市”行为?仔细想来,原因似乎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油品市场主体太少,特殊垄断性太强。
假如我们的油品市场主体比较多元化,且较为市场化,巨头们的“罢市”决定起码会谨慎得多、杀伤力也会低得多。不过话又说回来,独享国家给予的行业垄断性优势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不管是主动所为还是被动无奈,似乎都不应该以“罢市”叫板发改委。因为既然已经享受了国家给予的垄断性特殊政策,就不该再要求分享市场变化的胜利果实。如果巨头们同时拥有垄断性政策和自由市场的双重利益,那么市场的另一主体—消费者权益保障有何从谈?
这场“油荒”博弈中,发改委显然试图想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但最终不仅没有成功,反而造成了消费者实际利益的更大损失,加大了消费者的生存成本。
发改委的好心似乎没有得到好报,目前社会各方把板子更多的打在了发改委身上。如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发改委拥有定价权的“霸市”行为,才导致了与企业的市场自主行为最终发生冲突,而企业不过是出于对行政性行为的无奈,才被动选择“罢市”;至于发改委最终让步决定油品提价,被评价为是“因市利导”、“顺市而动”。一场由石油巨头“罢市”而闹出来的“油荒”,最后的结论似乎变成了“发改委错了”。
尽管目前还不能说“罢市”胜了“霸市”,但市场的力量突破了计划的力量,不能不说是市场经济的能量在日渐发力,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觉调节供需的体制性功效。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这个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期,计划和市场的力量的博弈不仅难免,而且将越来越激烈。正因如此,国有垄断性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政府的计划行为必须也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协调机制。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