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鞋都:从传说中变成现实
2006-02-28 11:35:47 来源:鞋业在线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2006年2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随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的一声宣布:授予重庆市璧山县“中国西部鞋都”称号。全场掌声雷动。一场历时4年、横跨重庆、四川两地的抢占鞋业市场制高点的“鞋都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中国西部鞋都”的称号,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实力的象征。鞋都的落户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可以令地方经济迅速崛起的无限商机。就像是一个产业体系的支撑点,除鞋业本身外,物流运输、保险中介、教育培训、生活消费等多重链条都会被拉动。
为了获得这块金字招牌,川渝两地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拉锯战。除众所周知的重庆璧山与成都
武侯区外,重庆铜梁县和四川新津县也曾加入到这场竞争中。直到2005年,铜梁和新津陆续出局之后,重庆璧山与成都武侯才形成对峙的局面……
扑朔迷离的“争夺大战”
行文之前,记者曾随团前往两地采访,在前往重庆璧山的高速公路上,“中国西部鞋都”的巨大广告牌极为抢眼,而在300多公里以外的成都武侯区,醒目的位置上也同样立着的一块“创建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的巨大广告牌。
明眼人都知道,重庆璧山与成都武侯区之间关于“鞋都”的明争暗夺一直都在继续着——对双方来讲,“西部鞋都”的称号显然都是志在必得。
“西部鞋都”之争始于2002年。当年,璧山县与武侯区都向中国皮革协会提出了申请。重庆璧山是在2002年5月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上提出建造“中国西部鞋都”的。当时璧山制鞋企业1300多家,并没有明显优势。不过,随着有“中国鞋王”之称的奥康集团落户璧山,形势发生了大逆转。
据悉,成都80%的鞋类企业集中在武侯区,全区从业人员数万人,其中女鞋的产量居全国第三位。2003年5月,武侯区与成都置信房产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投资7.8亿元建设占地3000多亩的武侯区“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然而,自武侯版“西部鞋都工业园”2002年喊出口号以来,虽然有过一些举措,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图纸上。除了竖了一块“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的巨大广告牌外,成都版“西部鞋都工业园”的运作几乎不为外界所知。2002年5月,重庆璧山借举办首届鞋博会之机,正式加入竞争行列,“鞋都”之争初露端倪。
2004年5月18日,第二届“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在创建中的璧山县西部鞋都工业园开幕。而就在前一天,铜梁提出要打造西部鞋业基地,并信心十足地向媒体透露要“通过1—3年的努力,把该基地打造成我国西部皮鞋业重要的制造基地、销售基地和品牌基地”。
而此前早些时候,成都新津县兴乐乡也加入了这场争夺战,打出一个“西部鞋都工业园区”的牌子,据称当时工业园区的规划已完成,占地6000余亩,规划为3期工程,并号称“园区建成后,生产规模将超过璧山和成都武侯区”,并以“中国西部鞋都兴乐鞋业园区”的名义进行网上招商。
有分析人士认为,铜梁和新津的加入实质上是为重庆和成都争取最后胜利而增加的保险砝码,因为,多一个“兄弟”参与,机会就会大一些;此外,从区位上看,铜梁与璧山相邻,而新津与武侯区也相隔不远,这将有助于他们各自连成一片,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
经过几年来的较量,铜梁和新津的声音越来越弱,反而武侯与璧山之争却是如火如荼。
2005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国皮革协会组织专家分别对武侯区和璧山县创建中国西部鞋都进行了严格的考察验收。当时,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徐永始终对外界保密,只声称将按有关标准严格检查,然后写出评价报告,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核批。
在此期间,成都武侯区除“西部鞋都”之外,又向中国皮革协会申报了“中国西部女鞋之都”的称号。当时业内人士就分析认为,武侯区显然有些信心不足了。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