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乡”:与义乌第一次亲密接触
“义乌经验究竟对横峰有啥启示?义乌的经济发展能否促进横峰的经济发展?”6月30日、7月1日两天,集聚着2400多家制鞋企业、7万多外来人口,素有“鞋乡”之称的温岭市横峰街道组织机关干部远赴义乌,与号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亲密接触。
义乌的定位是“兴商建市”,其最主要一条经验就是培育了市场主体,目前拥有市场主体数量7万户。在参观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目睹市场内摆放的“小、全、新、特、廉”的日用商品,并听取了义乌市领导介绍义乌经验后,街道干部马利彪说:“横峰鞋的发展形势之所以出现了缓慢发展势头,主要是缺少鞋业品牌,缺少科研经费的投入,缺少新产品的开发。”他认为,街道办事处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引导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走品牌发展之路。
街道干部赵健宁感触很深,他认为横峰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制鞋业中走出来,在巩固、发展好鞋革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可以在西庄村搞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前陈村建设皮料市场。他还提议,目前有一家超市要建配送中心,征地30亩,街道不妨借鉴义乌国际物流中心的经验,与之合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干部叶海华认为,义乌走兴商建市之路,关键一点是义乌的领导注重一个“实”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政府领导不唯上,留人不欺生,不排外,而是充分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建议。街道办事处应培育宽松的创业环境,充分挖掘存量土地,走集约用地之路,要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打造诚信政府。
义乌之行,机关干部们的思想也灵活了许多,他们结合街道提出的“工业立街道”思路,认为政府部门要减少向企业收费,减轻企业的负担,为企业创造舒适的创业环境;政府应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通过邀请知名营销专家授课等,培育企业品牌观念,走品牌发展之路;政府领导应合理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政府要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合法权益维护等问题,善待外来人员。
- 上一篇:“坐黑望俄”浙鞋企演绎边贸“升级版”
- 下一篇:蔡崇信豪赌估值30亿欧元的脏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