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金凤凰 引8.7亿元落户崇州
2006-10-06 16:11:24 来源:中国鞋网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10月5日,世界四大体育赛事之一的F1摩托艇大赛中国赛区成都站比赛将鸣枪开锣。借助大赛的东风,金秋崇州,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9月28日,来自“中国女鞋之都”武侯区的首批50个鞋业老板相约崇州,黄金鞋业、卡美多、武骏、派中派等50家企业组团签订了投资协议,入驻“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几年后,这里将矗立起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繁荣、品质优良、环境优美、文化发达、服务一流的中国西部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基地。
F1摩托艇大赛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已经显现。伴随着光华大道崇州段城市道路的开工,越来越多的“金凤凰”聚焦崇州,“蜀中苏杭、养心天堂”——崇州不仅成为许多旅游者向往的休闲家园,更成为许多投资者青睐的热土。
基础雄厚 崇州鞋业蓄势待发
2005年,在成都市制定的工业发展布局规划中,皮革被确定为崇州的特色产业之一。产业定位明确了,崇州皮革产业整装待发。
全国生猪繁养基地、全国最大的猪皮革制品出口地之一、西部皮革基地,这些是崇州皮革产业的“招牌”。
在全省上千万元产值的9家皮革企业中,崇州有5家;在全国最大的3家猪皮革制品出口企业中,崇州占了2席。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崇州制鞋业,经过市场的优胜淘汰,有150家生存发展起来,从业人员15000多人,规模以上制鞋企业30多家。崇州年制鞋2500万双、制革905万平方米,产值10亿元以上,产品主销俄罗斯、韩国、北美、南非等海外市场和成都市场,覆盖全国13个省市。有2户企业取得外贸自营进出口经营权,15户企业通过第二方转手出口,在全国建立了200余个营销网点。
崇州的皮革产业基础虽然已搭建起来,但品牌少、品牌不响、品种单一,企业研发能力弱、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薄弱等难题也存在,靠一个个单打独斗的企业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壮大。
打好皮革这张牌,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政府先要做好产业引导。一年多来,崇州市委、市政府在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规范服务环境上蓄势待发,目标瞄准一条条制鞋产业的“鲢鱼”。
承接转移 “蓉鞋外迁”首选崇州
近年来,东部鞋业尤其是广东制鞋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资源紧张、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许多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充沛的西部地区。有专家预测,“东鞋西移”将在3—5年内完成,转移产值规模将达1300亿—1800亿元。
在成都,以武侯为中心的成都鞋业在承接东鞋西移中占据了先机。在武侯区委、区政府打造“中国女鞋之都”的战略决策中,“武侯建都、周边建园”模式,为产业升级转移提供了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武侯希望与周边区域联动合作,产业对接,实现双赢。
大空间上做大产业,大集群上做大品牌。崇州敏锐地看到了“东鞋西移”、“蓉鞋外迁”蕴藏的无限机遇。
针对成都鞋类产业大调整,崇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决定主动与成都武侯区对接,紧紧抓住鞋业梯度转移的契机,甘心当武侯的配角,利用“中国女鞋之都”这一品牌资源,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鞋业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崇州将引进和培育鞋类优势企业,逐步完善和发展产业链构建制鞋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立崇州基地发展平台,集中发展、整合发展、重点发展,促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升级。这一枚棋子落在了棋盘上,崇州鞋业未来的产业格局豁然开朗。
凭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一大批制鞋熟练工人和技术能手、一定的销售网络和商贸体系优势、光华大道崇州段城市快速路的开通带来的都市聚合效应,崇州成为武侯鞋业外迁的首选。
规划先行 崇州鞋业走向春天
9月6日,“中国女鞋之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崇州生产基地正式建立。崇州抛出了橄榄枝,武侯端出了共享“中国女鞋之都”的品牌大餐,武侯与崇州等地联手,共同吹响了打造成都鞋业产业集群的号角。 打造产业集群,建好崇州基地,一跃而上,成为了2006年崇州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发展年”的聚焦工程。 9月上旬,一个关系崇州未来鞋业产业发展的专业规划正式出台。根据产业配套和功能分区,基地内分制鞋企业区、鞋材企业区、鞋材市场及仓储区和综合配套区,以基地为载体,打造西部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皮革产业群。崇州将采取政府主导、引入民间资本两种开发建设模式,确保基地早日竣工。
按照规划,“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规划总面积为6000亩,将用8年时间分两期完成。其中,一期规划面积3600亩,引进企业200多家,总投资在20亿元以上,形成年产皮鞋6000万双、中高档鞋占总产量的20%以上、年产值达到30亿元、年交易额达到40亿元以上。初步建立园区鞋业生产基地、鞋材生产基地和市场配套的信息管理服务中心。二期规划1400亩,在2015年达到规划目标,年产皮鞋1亿双、中高档鞋占总产量的40%以上、年产值达到60亿元、年交易额达到80亿元以上。
武侯派中派鞋业董事长沈治权认为,崇州培育出“全友”、“明珠”等一大批中国名牌,证明了这里的投资发展环境能让我们满意。“独木不成林,我不仅要把研发中心搬到崇州来,还要介绍更多的企业来崇州集群发展。” 一位崇州鞋业老板这样展望:基地建成后,市场配套了,我们就有更多能力接外贸订单了。“有竞争我们也不怕,有竞争才有发展嘛。”
上下游产业联动,一个个鞋类专业企业如同忙碌的“蚁群”,在崇州这片投资热土上将成就辉煌。
9月28日,来自“中国女鞋之都”武侯区的首批50个鞋业老板相约崇州,黄金鞋业、卡美多、武骏、派中派等50家企业组团签订了投资协议,入驻“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几年后,这里将矗立起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繁荣、品质优良、环境优美、文化发达、服务一流的中国西部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基地。
F1摩托艇大赛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已经显现。伴随着光华大道崇州段城市道路的开工,越来越多的“金凤凰”聚焦崇州,“蜀中苏杭、养心天堂”——崇州不仅成为许多旅游者向往的休闲家园,更成为许多投资者青睐的热土。
基础雄厚 崇州鞋业蓄势待发
2005年,在成都市制定的工业发展布局规划中,皮革被确定为崇州的特色产业之一。产业定位明确了,崇州皮革产业整装待发。
全国生猪繁养基地、全国最大的猪皮革制品出口地之一、西部皮革基地,这些是崇州皮革产业的“招牌”。
在全省上千万元产值的9家皮革企业中,崇州有5家;在全国最大的3家猪皮革制品出口企业中,崇州占了2席。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崇州制鞋业,经过市场的优胜淘汰,有150家生存发展起来,从业人员15000多人,规模以上制鞋企业30多家。崇州年制鞋2500万双、制革905万平方米,产值10亿元以上,产品主销俄罗斯、韩国、北美、南非等海外市场和成都市场,覆盖全国13个省市。有2户企业取得外贸自营进出口经营权,15户企业通过第二方转手出口,在全国建立了200余个营销网点。
崇州的皮革产业基础虽然已搭建起来,但品牌少、品牌不响、品种单一,企业研发能力弱、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薄弱等难题也存在,靠一个个单打独斗的企业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壮大。
打好皮革这张牌,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政府先要做好产业引导。一年多来,崇州市委、市政府在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规范服务环境上蓄势待发,目标瞄准一条条制鞋产业的“鲢鱼”。
承接转移 “蓉鞋外迁”首选崇州
近年来,东部鞋业尤其是广东制鞋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资源紧张、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许多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充沛的西部地区。有专家预测,“东鞋西移”将在3—5年内完成,转移产值规模将达1300亿—1800亿元。
在成都,以武侯为中心的成都鞋业在承接东鞋西移中占据了先机。在武侯区委、区政府打造“中国女鞋之都”的战略决策中,“武侯建都、周边建园”模式,为产业升级转移提供了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武侯希望与周边区域联动合作,产业对接,实现双赢。
大空间上做大产业,大集群上做大品牌。崇州敏锐地看到了“东鞋西移”、“蓉鞋外迁”蕴藏的无限机遇。
针对成都鞋类产业大调整,崇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决定主动与成都武侯区对接,紧紧抓住鞋业梯度转移的契机,甘心当武侯的配角,利用“中国女鞋之都”这一品牌资源,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鞋业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崇州将引进和培育鞋类优势企业,逐步完善和发展产业链构建制鞋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立崇州基地发展平台,集中发展、整合发展、重点发展,促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升级。这一枚棋子落在了棋盘上,崇州鞋业未来的产业格局豁然开朗。
凭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一大批制鞋熟练工人和技术能手、一定的销售网络和商贸体系优势、光华大道崇州段城市快速路的开通带来的都市聚合效应,崇州成为武侯鞋业外迁的首选。
规划先行 崇州鞋业走向春天
9月6日,“中国女鞋之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崇州生产基地正式建立。崇州抛出了橄榄枝,武侯端出了共享“中国女鞋之都”的品牌大餐,武侯与崇州等地联手,共同吹响了打造成都鞋业产业集群的号角。 打造产业集群,建好崇州基地,一跃而上,成为了2006年崇州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发展年”的聚焦工程。 9月上旬,一个关系崇州未来鞋业产业发展的专业规划正式出台。根据产业配套和功能分区,基地内分制鞋企业区、鞋材企业区、鞋材市场及仓储区和综合配套区,以基地为载体,打造西部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皮革产业群。崇州将采取政府主导、引入民间资本两种开发建设模式,确保基地早日竣工。
按照规划,“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规划总面积为6000亩,将用8年时间分两期完成。其中,一期规划面积3600亩,引进企业200多家,总投资在20亿元以上,形成年产皮鞋6000万双、中高档鞋占总产量的20%以上、年产值达到30亿元、年交易额达到40亿元以上。初步建立园区鞋业生产基地、鞋材生产基地和市场配套的信息管理服务中心。二期规划1400亩,在2015年达到规划目标,年产皮鞋1亿双、中高档鞋占总产量的40%以上、年产值达到60亿元、年交易额达到80亿元以上。
武侯派中派鞋业董事长沈治权认为,崇州培育出“全友”、“明珠”等一大批中国名牌,证明了这里的投资发展环境能让我们满意。“独木不成林,我不仅要把研发中心搬到崇州来,还要介绍更多的企业来崇州集群发展。” 一位崇州鞋业老板这样展望:基地建成后,市场配套了,我们就有更多能力接外贸订单了。“有竞争我们也不怕,有竞争才有发展嘛。”
上下游产业联动,一个个鞋类专业企业如同忙碌的“蚁群”,在崇州这片投资热土上将成就辉煌。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耐克的启示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