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更欢迎第三条道路 中国鞋应寻找新模式
我知道在西方世界,多年来其实一直都有研究机构在从事着类似的研究,但技术层面却始终未能获得能够支持广泛生产的需求,这是我们感兴趣的第一个理由。感觉告诉我,这对我而言,也许是一次机遇——在新市场环境下分割欧洲市场的一次机会。
圣福旅能量鞋英国经销商 Dealer:欧洲更欢迎“第三条道路”
对话嘉宾:
英国通达集团Ton Da(UK) Ltd CEO Dealer先生
圣福旅能量鞋推向市场后,很快受到欧洲鞋商的积极呼应,法国电视台电视购物频道、英国通达集团先后成为其在欧洲的第一批经销商,而英国通达集团代表更在此间于广州参加第100届广交会,经其介绍,赢周刊记者通过网络通讯工具远程采访了通达集团有限公司CEO Dealer先生。通达集团有限公司是英国著名的鞋类企业,公司具有138年历史,总部位于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
欧洲抵制中国制造乃势所必然
超越低级的价格竞争,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增加新的核心竞争力
赢周刊:2005年底,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的Alvito公司向欧盟提交了震惊中国制造业界的申请,该公司申请“NOT MADE IN CHINA”商标。根据欧盟商标法,欧盟将在受理申请后一年左右时间决定是否公告该商标申请,公告期是三个月,如果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就可批准。一旦批准,“非中国制造”的商标在欧盟25个成员国内都是有效的。这件事情传达出一个危险的信息:中国制造在欧洲是不受欢迎的。
Dealer:客观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将这个话题切分成为两个方面:第一,作为消费者来说,中国制造在欧洲乃至西方世界还是有其广阔市场的,因为中国制造产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的欧洲竞争者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低廉的价格总是能够触动他们神经的,所以中国制造的产品从电子产品到服装、鞋类等消费品,在欧洲乃至西方世界,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不认可,不接受,到逐渐被其价格优势拉下水,最终对其爱恨交织,这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这一部分,中国制造产品不但价格低廉,而且产品更新快,款式设计都能很快跟上国际消费潮流,为一般消费者青睐,也实在是题中应有之意。
但是,从企业和产业层来考量这个问题,则会给出完全相反的答案。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优先保护其本地企业和产业的优先发展。中国制造受到西方消费者青睐的背后,就是对本地企业产业的巨大伤害。如你所知,欧洲乃至西方世界在生活态度、社会制度、福利程度以及生产成本等许多方面,都跟中国有严重差异,比如欧洲人周末不工作,社会福利高,用工等生产成本高,都使其产品无法在价格上与中国制造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审视西班牙焚烧中国鞋、欧盟对中国鞋实施反倾销,我认为客观上说,都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方法上可以再做斟酌。
赢周刊: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将心比心”,你大概能够理解这个意思吧?将心比心地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样做似乎也无可厚非,这就给中国制造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超越低级的价格竞争,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增加新的核心竞争力。
Dealer:我同意你的见解,从相反的方向上看,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许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一次机会。就以你所提到的鞋为例,欧洲企业产品的平均价格一般在数十欧元,而中国鞋却只有了了几个欧元,这对于中国鞋业的发展来说,也并非长久的发展之计。
欧洲更欢迎“第三条道路”
中国鞋想继续在西方世界比如欧盟地区占有市场,它必须寻找新的运作模式
赢周刊: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中国制造采取价格战来竞争,实在也是情势所迫,因为中国与西方世界在商业的历程上完全处于不同的阶段,让中国企业与你们这些国际化的大公司比品牌、比软实力,这似乎也明显对中国企业不公,毕竟你们占有了先发优势啊。
Dealer:是的,这个确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从通达集团跟中国鞋的合作经验里,我总结出目前中国鞋发展的两种模式:一是非品牌化的低端价格竞争,就是那个“NOT MADE IN CHINA”所要否定的模式。第二个是跟在西方企业后面亦步亦趋的品牌化发展模式。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方式都不太适合中国企业应对当下的激烈竞争。
前一种模式的弊端,无须再做重复,我们说第二种模式,正如你所指出的,中国企业在品牌方面与西方公司相比,当然并非属于有利的一方。而且这个品牌化的过程相当漫长,在用于满足国内市场占有方面,无疑因为文化等原因,会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要在国际市场上与西方公司去竞争,那就勉为其难了。
而且从目前的趋势看,第一种模式最终很有可能会被贸易政策等逐渐屏蔽掉,那就意味着众多中国车间式小企业的大面积死亡;而第二种模式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则很可能会成为西方大企业全球战略布局中的牺牲品。我们知道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中国无疑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大型跨国公司最终可能会通过并购等方式,把这些中国对手收入囊中——或者在竞争中迫使它出局。
所以,我的个人看法是,现在这两种模式都不是好的解决办法,中国制造、中国鞋想继续在西方世界比如欧盟地区占有市场,它必须寻找新的运作模式。这是我给中国同行们的一点简单建议:通过技术创新开辟第三条道路。
记者:那么这个第三条道路在哪里呢?
Dealer:这个也正是我和我的中国同行们需要寻找的。
产业变革新机遇
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对于我们的中国同行来说,也同样是个迫切的问题
记者:广交会期间,我们有幸接触到贵公司的贸易代表,并通过他了解到,贵公司已经跟一家中国鞋业制造公司签订了贸易合作协议,我想知道的是,是什么原因让你在这种大气候并不普遍看好的情况下,选择与这家公司合作?他的运营与产品模式是否就是你刚才所提到的第三条道路呢?
Dealer:我可能要用到“也许”这个词来回答你了,希望这不会令你失望。很大程度上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些欧洲老牌公司来说,选择一个远东国家的商业合作伙伴,其实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我知道在西方世界,多年来其实一直有研究机构在从事着类似的研究,但技术层面却始终未能获得能够支持广泛生产的需求,这是我们感兴趣的第一个理由。感觉告诉我,这对我而言,也许是一次机遇——在新市场环境下分割欧洲市场的一次机会。
如你所知道的,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一年之中,寒冷天气持续的时间并不短暂,能够解决保暖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卖点,而其保健功能则更不啻是锦上添花。
记者: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它仍然是个Made in China,这跟你前面的表达似乎存在矛盾。
Dealer:不,不。它是个真正的Not made in China。在一定程度上说,它几乎接近了我刚才提到的第三条道路,它来自中国,但却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Made in China,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功能化附加价值淡化了它的制造色彩,而更接近于世界性的新创造——那些真正的发明创造,无一例外属于世界,是世界性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一个为鞋业历史带来新变革的机遇。
记者:也许欧洲市场跟中国市场并不相同,这个可能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所在。
Dealer: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我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谁又敢夸口说他真正了解这个正处在千变万化中的中国呢?但常识和经验告诉我,我们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的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全球化的进程,欧洲的商业故事,肯定能在中国的明天甚至当下找到他的对应版本。
仍以我们刚才谈到的模式分析为例,中国市场即使以保守的观点来评判,也同样存在着我们提到的两种模式的选择,因为任何一个国际性大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在今日,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中国企业在品牌化的过程中同样要面对国际性品牌的压力,与在欧洲情况不同的是,它还必须面对同行的追逐。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对于我们的中国同行来说,也同样是个迫切的问题。
- 上一篇:世界塑料添加剂现状和发展
- 下一篇:通胀持续冲击!美国鞋类产品需求骤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