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用户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鞋网| 拍鞋网
姓名:许强
许强 讲师:

许强,笔名:谭儒、苍狼、一路、曾莹等,曾在多家国内媒体担任过首席记者、专栏作家。现为经理日报社总编助理、首席记者,《吉尔达报》主编...

最新留言评论

讲师文章

正文

从吉尔达创业之路看温州鞋业的九大突变

2010-06-21 10:30:46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CCTV-6播出了由温州人首部独立制作的电影《凤凰涅槃》,不仅第一次把温州人的创业故事搬上了银幕,也再现了温州鞋业历经挫折勇创名牌的经历,温州鞋就此再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眼球。据悉,电影《凤凰涅槃》的素材源于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的创业之路。按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徐永先生的话来讲:“吉尔达创业之路艰辛曲折、风云激荡,可以说是整个温州鞋业发展的缩影。”
    一、从摆摊做鞋向集成造鞋突变
    皮鞋是温州的传统产业,明朝成化年间,温州人开始做鞋,为皇家打造贡品。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产生了国营皮鞋厂,但都不成品牌。1958年,吉尔达的创始人余阿寿凭着执着、勤劳和熟练的手艺跨入了温州国营鞋厂——东方红鞋厂。12岁就开始学做鞋的余阿寿忘我地工作,拼命地敲打钉锤,但他挣得的微薄收入并没有填饱肚子,大锅饭制度慢慢吞噬了余阿寿的热情。文革期间,余先生为了一家人能吃上饭,每天在家里偷偷地做二三双鞋,又悄悄地拿出去卖,一天赚几块钱,但不多久就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
    1973年,余阿寿为了生计在温州市区的百里坊租下10平方米的鞋摊,开始为市民“点菜做饭”式地做鞋,这鞋摊便是“吉尔达”的前身。由于余阿寿手艺好,讲信誉,老幼不欺,慢慢在街头上出了名,市民尊称他为“皮鞋寿”。他的鞋摊生意红火,每天都做不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宽松,余阿寿便在温州西门租下40平方米的农民屋,开始招收徒弟,办起了个体家庭工厂,当时日产皮鞋二三十双,但没名分的产品进不了正规销售渠道,也没能登上大雅之堂。
    二、从作坊生产向企业化生产突变
    “只要有一把剪刀,一把锤子,一个煤球炉,就可以做皮鞋。”做皮鞋投入少收益快,一下让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鞋业空前活跃。仿佛一夜之间,许多皮鞋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温州的街头巷尾,作坊生产最主要的模式是订单加工,产品并没有名分,销售不能形成规模。1981年,余阿寿在温州率先自办起民营皮鞋厂,1982年,余阿寿挂上“社队企业”的招牌,创办了温州南塘皮鞋厂。后来,他又转到市区洪殿街道,办起了康达皮鞋厂,工人上百,日产皮鞋数百双。由于余阿寿手艺精湛,声名显赫,后相继创办了黎一等皮鞋厂。
    规模化的生产,不仅解决了一些市民就业的问题,也为国家创造了不菲的税收,同时也使生产的产品堂而皇之走向了市场、走向了商场。上个世纪80年代,余阿寿的名字像一面旗帜,闪耀着财富的光芒,激活了许多想致富温州人的创业热情,一些人开始学习余阿寿办厂生产皮鞋,不久,温州皮鞋迎来了第一个生产和销售的黄金期。
    三、从批发零售向专卖营销突变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鞋厂越来越多,温州鞋供大于求,不得不在外找市场。因此,温州销售大军开始遍布了全国各地。1984年,温州机械学校毕业的余进华进入了父亲创办的鞋企,融入温州走向全国的百万销售大军中。当时只有20多岁的余进华吃苦耐劳、善于思考,对市场发展异常敏感,他发现鞋的批发、零售营销手段虽然操作简单、省力,但最大的劣势是库存积压多、资金回收周期长、受制于人、没有主动权、利润小。于是,余进华从食品、药品等物品的专卖中得到启发,除了在一些地区设立批发点之外,又在武汉、金华、九江等地开设专柜,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父亲企业生产的鞋。随后,余进华又选址于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开设皮鞋专卖店,销售质优、高毛利的皮鞋,积累下了几百万元净资产。
    没有多久,吉尔达鞋的专卖店模式成为了温州鞋的销售常态,全国各地的温州鞋专卖店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专卖店销售模式一直被延用到了21世纪。
    四、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突变
    就在吉尔达大举“进攻”全国市场的时候,一些技术落后的鞋企开始急功近利,追求数量的突飞猛进。由此,大量劣质的温州“短命鞋”涌进了市场,在这些鞋子中,消费者把质量差的叫作“一日鞋”、“晨昏鞋”,质量稍好的则被称为“星期鞋”。一时间,“短命”的温州鞋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1987年,上海南京路百货商场打出“本店无温州鞋”的标语。同年8月8日,杭州下城区工商局工作人员在武林门广场点起大火,把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假冒伪劣鞋扔进熊熊大火中。随后“火烧连营”,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商场也一起拒绝销售温州鞋,并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围剿”,各大城市的商场、鞋店为了安抚民心,甚至纷纷在店堂门口挂出牌子称“本店无温州货”。在温州鞋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余阿寿挺身而出,放下手中活计,积极筹措资金,一家一家地走访鞋企,一家一家地去说服鞋企。1988年,在余阿寿的影响下,全国第一家地方行业协会——鹿城鞋业协会成立了。在授牌仪式上,余阿寿联合370多位温州鞋厂厂长发出倡议:“凡我鞋业同仁,都要以鞋城声誉为重,讲究皮鞋质量,不赚昧心钱。”
    余阿寿历任四届会长,与工商、质监等部门一起制定出台了《鹿城区鞋业质量整顿管理条例》、《鞋类商品售后服务规定》等一系列加强质量和行业管理的文件,为温州鞋业整顿、重树温州鞋业形象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余阿寿的精心培育和努力下,温州皮鞋慢慢树起了较好的品牌形象,不仅畅销中国的五湖四海,还飘扬过海,占据了海外的大片市场,上个世纪末,温州皮鞋迎来第二个黄金期。
    五、从避讳“温州牌”向秀出“温州鞋”突变
    “火烧武林门”之后,吉尔达的鞋也深受其害,许多商场“不需理由,只要是温州鞋,不论好坏,一定请出去。”
    “温州鞋”名声“不好”,让许多温州鞋企讳言姓“温”,为权宜计,很多温州鞋厂纷纷决定隐姓埋名,不敢再打“温州”的字样,而是打出“上海制造”、“广州制造”的牌子。实际上,这就是花钱租用了人家的厂名和牌子。可以说,“温州制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据统计,当时6000多家温州鞋厂,有近一半相继停产。
    站在风口浪尖上,吉尔达人没有退缩没有随波逐流。1991年9月,吉尔达人将工厂改制为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亮出了“温州牌”。为了拭亮“温州牌”,吉尔达人扎扎实实地搞研发、重质量,培育自己的品牌;在温州市、鹿城区举办了各种鞋类产品大奖赛和鞋文化节,大力宣传温州鞋业新形象;同时还组织温州鞋类企业到北京及各大城市参加促销会;1993年,吉尔达亮相央视,成为第一个敢在中央电视台广告中打出温州皮鞋牌子的温州鞋企。
    吉尔达敢打“温州牌”的举动感动了许多温州同行,也得到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1994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颁布《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并召开“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以此为标志,温州市开始了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信用温州建设为战略重点的“第二次创业”。 1991年,温州市鞋革协会的成立,拉开了重振温州鞋业声誉、树立温州皮鞋形象、争创鞋业品牌的序幕。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关停了300多家经整顿仍不合格的鞋厂,有力地遏制了假冒伪劣温州鞋的生产和蔓延,温州鞋再一次“名正言顺”大胆地集体亮相于市场。
    1999年10月6日,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在温州奠基。
    2001年9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函授予温州“中国鞋都”荣誉称号。
    六、从质量兴市向名牌兴业突变
    上个世纪末,在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指导下,质量立市、质量兴市成了温州鞋业的产业灵魂。在此同时,吉尔达人提出了明确的核心价值观——“方正、厚道、公平、诚信”,渴望诚信经营,质量兴市。同时,吉尔达加大了技改力度,在世纪跨越之际,吉尔达二期、三期技改完成,引进的高科技、现代化工业流水线开始使用,日产高档男女皮鞋可达上万余双,规模化生产展现工业革命风采的同时,也考验着吉尔达市场拓展能力。摆在吉尔达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为国内外知名鞋品牌贴牌加工生产,要么擦亮自己的品牌。事实上,贴牌生产只能为别人做嫁衣,利润几乎让别人拿走了,如果吉尔达要腾飞,只有自己创品牌。吉尔达人明白这个道理,从抓产品质量入手,建设品牌信用,率先在行内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率先亮相央视,在国内实施了品牌战略。通过品牌运营,品牌文化的不断升华,吉尔达产品连获“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同时,吉尔达品牌也获得了“中国真皮鞋王”、“中国出口名牌”、“中国名牌产品”、“2009年中国真皮领先鞋王”等荣誉称号;吉尔达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几乎在吉尔达创品牌的同时,温州市人大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决议》,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建设“信用温州”动员大会,赋予质量立市以更深更广的内涵。
    200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又把“质量立市”提升到“品牌强市”的新高度,召开了“全市推进‘12345工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品牌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号召全市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努力实现由“数量经济”、“质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温州鞋业品牌建设呈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8个“2009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品牌温州一下占了3个席位,不仅如此,温州还有5个品牌获得了“中国真皮鞋王”称号,有36个鞋企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温州鞋业已初具规模,2009年上半年,温州市仅860家鞋革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就完成了工业总产值188.44亿元。
    七、从单一市场向“内外贸并举”突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内市场一直是需大于供。吉尔达创办初期,产品供不应求,许多客商等在吉尔达厂里拉货,只要能拿到吉尔达鞋就等于把钱装进了腰包里。随着市场经济的诞生和发展,鞋企不断增加,跟风现象日趋严重,鞋市场发生了逆转,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在世纪跨越之时,产品不愁销售的吉尔达以前瞻性的目光审视未来,制定了“内外贸并举”的发展战略,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60多个国家注册了吉尔达商标,在海外设立了8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在俄罗斯等国家、中东、南北美洲、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拥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同时,吉尔达在国内按经济区域设立了28个省级分公司(办事处),实行区域总代理制和总代理区域内的专卖制,先后设立了1700多家专卖店。
    在温州鞋企一次次在国际上遭受反倾销、“灰色清关”等重挫后,“内外贸并举”战略几乎成了温州鞋企共同“奔跑”的道路,有些温州鞋企干脆到海外建生产基地,走国际化道路,把鞋子半成品运往俄罗斯组装后销往市场,不但能破解俄“灰色清关”,而且可以有效规避欧盟反倾销壁垒。
    八、从鞋品单一性向功能性鞋品突变
    《说文》云:“鞋,生革醍也。”创业之初,吉尔达人认为鞋就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保证鞋的质量。在世纪跨越之时,吉尔达人对鞋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电影《凤凰涅槃》引人瞩目,其电影的“主角”——纳米功能空调鞋功不可没,纳米功能空调鞋的原创者便是吉尔达。上个世纪末,温州鞋业产能过剩凸现,力求革故鼎新,吉尔达试图在鞋的功能上做文章。脚汗、脚臭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如何消除这一困惑便成了吉尔达人科技攻关的方向。恰恰在吉尔达人励精图治,不断创新的时候,纳米材料等新型技术开始运用于人类生活。吉尔达人便将纳米材料与皮鞋进行了有机“嫁接”,目的是分解掉汗腺分泌物,减轻脚汗、脚臭;同时,吉尔达人在鞋内安装了空气调节装置,使人行走的过程中有效吸收鞋腔外部的新鲜空气到鞋内,并把鞋腔内的浊气排出,净化鞋内空气。穿上这种鞋的人更加舒适、柔软,有清爽、弹性的感觉。     十年磨一剑,含有6大功能的纳米功能空调鞋研制成功后,一下就获得了二十多项国家专利,很受市场青睐,成为了企业利润增长点和迎接挑战的 “杀手锏”。纳米功能空调鞋一上市就掀起了一阵“飓风”,开创了温州功能鞋的新纪元。由于吉尔达科技创新的引领,温州功能鞋层出不穷,如“动感舒仕”、“商务舒仕” 、“氧吧呼吸鞋”、 氧循环呼吸鞋、按摩保健鞋等等功能鞋相继出现,并风靡市场,给传统鞋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
   九、从专卖模式向“名品进名店”突变
     2008年春,矗立在“安徽第一路”、面积100多平方的吉尔达文化营销“展示中心”在热烈的掌声中开业了。许多路人被“展销中心”外墙玻璃栏里显现出的吉尔达企业文化深深地吸引,同时,对吉尔达公司这种“卖鞋卖文化”新营销方式感到了惊诧。其实,文化营销“展示中心”也是吉尔达营销的一种新探索。
    细心的消费者也许会发现,温州鞋业营销渠道在短短的20年来极速“变脸”。早期的零售、批发营销模式都属于粗放的产销分离性质,意味着生产与市场的脱钩。世纪跨越之时的厂商联营和特许经营,却容易形成渠道肠梗阻。到了新世纪,因房屋租金不断上扬,专卖店之路越走越艰难,于是,温州鞋企开始了渠道建设新探索。吉尔达的文化“展示中心”、红蜻蜓的GT(集成)概念店、以及奥康的“鞋业超市+连锁专卖”模式便是一种尝试。
    2008年10月21日夜,时代广场与吉尔达共同举办的大型晚会——“情牵百货,尊贵酒会”。招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百货业巨子,余进华在致辞中称:“吉尔达亟待顺应时代大趋势,渴望与中国百货业携手共赢”。谁也没有想到,不久,余进华的话竟然成为了温州品牌营销一种建设性的启发而被市政府。
    11月,温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拓市场、保增长的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实施“温州名购”、“名品进名店”的战略决策。温州市决策层认为,近年来,国内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型知名商场逐渐成为主流业态。温州产品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外的“侨贸订单”和国内传统的专业市场、专卖店、直营店“打转”,必须进入百货业主流阵地。
    2009年8月,温州市政府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共同主办、商务部特别支持的“名品进名店”对接展会在温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家大型百货商场、30家连锁鞋城的负责人,已与包括吉尔达在内的42家参展温州知名鞋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超过500个。专家预计今后每年,温州鞋服将在这些大型百货商场中增加10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
    《吕氏春秋·察今》曰:“变法者因时而化。”吉尔达创业之变乃是“循法而动”,温州鞋业之突变乃是因“市”利导,鞋市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沿着吉尔达创业走过的足迹看温州鞋业,便知其九大突变是顺应潮流,也是必然之途。
类别: | 评论(0) | 浏览(466) |

评论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