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用户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鞋网| 拍鞋网
姓名:许强
许强 讲师:

许强,笔名:谭儒、苍狼、一路、曾莹等,曾在多家国内媒体担任过首席记者、专栏作家。现为经理日报社总编助理、首席记者,《吉尔达报》主编...

最新留言评论

讲师文章

正文

鞋服品牌“名品进名店”不宜一进了之

2010-06-21 10:40:01
近日,在温州召开的“名品进名店”对接展会顺利落幕。据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家大型百货商场、30家连锁鞋城的负责人,参展的温州知名鞋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超过500个,按组委会的说法,如果展会上达成的合作意向全部“落地”,经济效益将超过百亿元。显然,此次“名品进名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名品进名店”不宜一进了之,而需“宜将剩勇……”套用孙中山先生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政企合力,缔造多赢
    去年入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鞋服企业首当其冲,生产成本上涨、消费低迷、外贸不畅、劳动力成本增加,一把把利剑悬在鞋服企业头顶,企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为帮助企业稳渡危机、转型升级,温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拓市场、保增长”战略举措,计划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建设温州名品购物中心,这便是著名的“温州名购”工程。此次展会是由温州市政府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共同主办、商务部特别支持的,也是温州名品与国内百货业的一次联姻,是温州市委、市政府“温州名购”工程的进一步探索与落实。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今天,温州许许多多的鞋服企业借助政府实施的“温州名购”工程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得名品进了名店,那是不是一进了之了呢?是不是必然会达到共赢或多赢了呢?我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必定是曲折的。
    实事求是,顺势而进
    毫无疑问,“名品进名店”是温州品牌抱团拓市场的创新之举,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的话来讲,它开创了国内品牌进入百货商场的新途径,是温州产品拓展国内市场的积极探索。其实,“名品进名店”还需警惕概念化和“水土不服”。        被誉为“中国鞋都”的温州,鞋服品牌在市场上最为活跃,猛一瞧,都是名品,奥康、康奈、吉尔达、红蜻蜓、日泰、法派、报喜鸟、森马、庄吉、乔顿、腾旭等等,但每一个品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消费人群、市场关口,所立足的市场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鞋服品牌“名品进名店”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步步为营,那样才不会趋于被动的境地,那样我们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当然,鞋服“名品进名店”不跟风,不盲动,不搞“一刀切”,并不是让鞋服品牌消极等待,而是需要我们在积极的努力下,审时度势,顺势而进。练好内功,找准定位
    说实在的,“名品进名店”对于鞋服品牌的拓展是一件极大的幸事,但是“名品进名店”并不是万事大吉了,打铁还需自身硬,鞋服企业需要深练内功、强身健体,赋予鞋服品牌新的内涵和品质,鞋服品牌才具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练好内功是“名品进名店”取得成功的关节点。        诚然,“名品进名店”是培育高端品牌的一种有效载体,旨在推动一批名品进入一流营销渠道,从而进一步拓宽内销市场,提升温州品牌的高端形象。但是,温州鞋服品牌一向是以“专卖”营销为主要渠道,在国际大牌密布称雄的百货商场并没有强势,一旦进入,便会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为了避免“水土不服”,鞋服品牌还需找准定位,杜绝“一进了之”的麻痹思想。        鞋服行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整合渠道资源、完善营销网络、培育现代商贸业态已是必然趋势,但是,“名品进名店”还需一个前提,那就是鞋服品牌的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必须和名店相吻合,否则即便进入了,也难以达到双赢。
类别:经营 | 评论(0) | 浏览(274) |

评论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