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皮装“渗透” 中国皮装业出路在哪?
【中国鞋网】9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皮革展已经落下帷幕。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届展会吸引了包括美国、澳洲、巴西、意大利、土耳其、法国、德国和印度等众多国际展团。同时,以往没有参展的国家和地区,如哥伦比亚、荷兰等国今年也首次组团参展。
国外展团强大的“中国攻势”,再次释放出一个信号:面对具有强大消费潜力的中国市场,世界上任何一种产业都将不会放过前来“抢滩”的机会。
眼见海外皮装的“渗透”,中国皮装业是否做好了准备?海外皮装涉水中国市场,到底带来了何种影响?按照中国皮装业的发展现状,它又能否足以产生抗体与之较量?
1叩
我们到底差在哪里
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皮革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在依靠民间力量孕育并壮大的产业集群身后,我们看到的是其极具发展潜力的广阔市场。这种“诱惑”对国外同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目前,我国虽是皮革产品包括皮衣、箱包等的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像土耳其、意大利等制革强国,已经在中国皮革市场盘踞已久,他们以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质量抢占了中国大部分中高端产品市场;而诸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后起之秀,也以低廉的价位优势在中国市场占得了一席之地。他们频繁地在中国参加各种皮革展会,借此增加对中国皮革市场的了解度,以寻求进一步发展机会。
对于海外皮装来中国掘金,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有法表现乐观,他说:“现在,国外皮装纯粹单品进入中国的现象还比较少,大多是以品牌系列的形式进入中国。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对我们皮革产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国外皮装的品牌、品质对中国企业带来的是一个风向标的作用。”
在海宁丹巴拉皮草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封海明看来,国外皮装在中国寻发展,对于中国皮装市场的冲击“有一点,但并不大”。因为中国追求的是一种传统的市场和消费模式,而国外皮装大都还是走的高端甚至奢侈路线,这种路线现阶段在中国市场还无法大面积推开。
对此,海宁乐清皮革商会会长蒋益喜也表示赞同:“他们来中国,份额只能占很小一块。用金字塔做比喻,国外是塔尖。但关键的是,大量的消费还是在塔尖以下,中国的中低端消费量比较大,高端消费这块还是比较少。”
企业家们积极乐观的判断显然可以说明国外皮装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暂时看轻他们在中国的发展?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对于整个中国皮革行业来讲,现在企业还是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很少。而对于有着“中国皮革之都”之称的海宁而言,其皮衣品牌相比国际仍然比较弱,其皮衣的附加值还未真正体现出来。
对此,任有法也坦诚地表示:“我们与国外皮装同行相比,质量差距不大,制革差距也不大,我们现在制革都是用跟他们同样的辅料,真正的差距还是在于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国际大牌都在海宁做过加工。
“由海宁生产的皮衣挂上国外的品牌,单价就能飙升到1万多元,而我们自己的才能卖两三千元。其实二者的工艺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这就是品牌附加值的含金量。”任有法说道。
事实上,现在留给中国皮衣市场的发展时机也已经比较紧迫了。
虽然国外品牌把握的高端市场消费量目前还不够大,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老百姓钱包的日益丰盈,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已经渐成趋势;同时,国外一些低端低价皮衣也在渗透中国市场,这对“金字塔底”的消费构成威胁。
幸运路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加明表示,目前中国之所以没有能叫得响的品牌,就在于中国品牌的文化底蕴不够。
他说:“国内人做生意已经养成了只求快速赚钱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对于创造品牌是不利的。品牌是一个慢慢成长的成果,我们企图往往用3年的时间去拼人家30年才能做出来的成果,这怎么可能呢?我希望把品牌当成一个孩子来孕育,在这个过程逐渐积淀它的文化底蕴。产品有了品牌才会有附加值。”
除了品牌以外,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伟祥还有一点小“担忧”。在他看来,国内的原材料开发是一个瓶颈,而国外皮衣在原材料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国内企业应该尽量缩小这种差异,比如原材料采购上,要跟国外好的原料供应商进行交流,把原材料开发提升上去。”
不过,对于朱伟祥的这种担忧,一些企业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当今已经进入了科技信息化时代,国外有新的原材料研发出来,国内也会很快进行研发。而海宁周边的制革厂比较多,他们也都在注重研发。对于海宁的皮革企业来说,购买原材料和辅料都很容易。
2叩
我们该从何做起
中国服装产业现在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皮革产业来说,同样如此。
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企业各有各的生存技巧。
在推动中国皮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海宁可谓是一个成功的样板。而这个成功样板的背后,无疑离不开专业市场搭建的重要平台。
海宁中国皮革城自1994年建成开业以来,就与皮革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皮革城第三期工程———“中国皮革品牌风尚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据任有法介绍,三期工程风尚中心一共要建72栋楼,面向全国引进72个品牌,每个品牌一栋楼。
“我们的条件是:不需要大财主来买栋房子等它增值,等着别人来用他的房子;我们要的是有思路和想法的人,钱不多但有好的思路和想法的我们也欢迎,所以我更欢迎设计师进来。”在任有法看来,中国皮装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走品牌化和时尚化的道路,“没有设计人才一切都是空的。”
对于皮革业的专业龙头市场而言,海宁中国皮革城一直在求新求变,期望为海宁甚至中国皮革业发展做出成绩。然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他们又如何寻求突破?
至今,封海明当年所创造的“丹巴拉”模式都被业内人所津津乐道———
2002年,封海明创建了“丹巴拉”,当时这个皮装小企业承担了从原辅料采购、开发设计到生产加工、终端销售的“一条龙”式的工作。这让当时的封海明不堪重负。
后来,封海明剥离了生产加工的业务,集中精力做他最擅长的产品开发和营销。他选择一些信用好、质量佳、交货及时的生产企业,把开发出的产品发到对方工厂去做,每家工厂只负责一两个款。
封海明说,每家只做自己擅长的,这样就容易把产品做精致。
刚开始,封海明的这种做法还受到一些同行的“质疑”,但是如今的他,已经用成绩有效地化解了昔日的质疑。
“生产的有效分离到现在已经5年了。这期间,我们从5年前纯粹的一种产品资源整合,过渡到现在既做产品资源整合,也做人力资源整合。因为我必须要把优秀的人才往公司里吸引,才能强化企业的研发、营销等各个环节。”
在封海明看来,现在的皮装企业必须要脱离纯粹的综合性工厂的模式。
他说:“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进行市场细分。对于企业而言,也必须学会细分,该分离的部分必须分离。这样,一部分企业从事设计,一部分从事生产,一部分从事营销,把每个企业的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海宁甚至中国皮装业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而韩加明的“凯宾科特”则选择了当前颇为时尚的方式———网络销售。
据韩加明介绍,“凯宾科特”在今年3月份开始上线策划运作,9月份将进行全线招商。
“凯宾科特”在运营中采取的是分站加盟的模式,以很快的速度将“店”开到其目标城市,运营成本却比传统渠道低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凯宾科特”只做线上销售,线下仅仅是进行推广和体验。
韩加明还告诉记者,为了降低线上运营的风险,“凯宾科特”会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证其诚信体系,比如在保险公司设立一个保险金等。
“我认为将来的信息是扁平化的,市场也是一样。如果现在中国的传统行业还局限于传统渠道,那它将来可能会失败。如今,采购、供应、销售都能在电脑上进行一体化地操作,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渠道充分利用起来呢?”韩加明说道。
3叩
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其实,与国外相比,中国皮装业仍然有比较优势,如相对低廉的价格。
不过,问题在于,现在已经不是以价格制胜的年代了,创建自主品牌仍是产业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的话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创建。
任有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发展的永恒之路在于品牌。”
在他看来,创品牌应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做区域品牌。拿海宁来讲,海宁中国皮革城在业界还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这就是区域品牌的价值”。
其次,是做市场品牌。任有法说:“皮革城从2005年搬迁至新址开始,就将进入市场的品牌和时尚始终结合在一起。我们把每一栋建筑物都当成一件作品来做,让它具有‘灵魂’。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全国只有两家4A级景区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就是其中之一。”
再次,就是创真正的商品品牌,也就是企业品牌。
谈到创企业品牌,任有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反对有人动辄就用意大利等国上百年历史的品牌跟中国品牌相比的做法。
“创品牌应该有时间的积淀和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任有法认为,中国企业给世界品牌加工是最好的创牌途径,“因为世界品牌的要求、工艺和管理,这一整套东西给企业做,对企业来讲也是学习提升的机会。先给这些大牌当保姆,才可能将创牌的可能性提前,才会缩短时间。”
同时,任有法还坚持一个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创牌。
“就海宁来讲,不可能2000多家企业都创品牌,海宁能创出20-30个品牌就很不错了。要用少数品牌带动广大企业,让其他企业为品牌企业服务。”
毋庸置疑,品牌存在着附加值;但是,产生这个附加值不仅需要时间,更离不开人才。
封海明表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要吸收人才。
“产品的价值在于设计。我们服装企业里具有灵魂的东西,真正属于企业心脏的东西,还是设计。所以今年人才资源整合这应该是我的重点,必须要有产品的不断创新来提高其附加值。”他说。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中国皮革产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信息传播和行业沟通。要想让中国皮装业和世界接轨,必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开发能力,创立自主品牌。而中国的皮革设计师必须把时尚和时装结合起来,把“有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皮革行业列为轻工业重点支持行业。从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来支持和保障皮革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处于转型升级中的皮革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记者视线
有统计表明,2008年,我国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2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家电、皮革、塑料、食品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家电、皮革、羽绒制品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从以上的统计数字中不难看出,中国皮革业在世界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皮革产品产量和出口仍然居于世界前列,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皮革产品与欧美国家相比,其比较优势尚存;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有业内人士指出,我们在产业链、劳动力素质、社会稳定、资金充足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因此,本世纪头20年仍是我国皮革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其实,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海外军团的觊觎实乃再平常不过之事。
他们进不进入中国市场不重要,以何种方式进入不重要,对我们带来的冲击大小也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在和他们的博弈中,我们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升。
用当下最热门的一句话概括———加快转型升级———最重要。
-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制革业的产业变局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