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从“叛逃”者到世行副行长
【-创业之路】他1952年生于台湾,27岁时泅水渡过台湾海峡“叛逃”到祖国大陆;留学美国时成名,却在那个出国成风的年代回到北京;坚定地选择弃官从学后,又于有所成就之时,选择从零开始,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他作为一名独立学者声名远播之时,又成为世界银行副行长,进入一个崭新的、更大的舞台。这个具有传奇人生的人,就是林毅夫。
投身台军界前途看好
19岁时,出生于台湾小县城宜兰的林毅夫,考入了台湾最好的大学——台湾大学攻读农工专业。1年后,转读军队系统的陆军军官学校。这在普遍信奉“好男不当兵”的台湾,引起轰动。林毅夫因此被“军界”树为青年楷模,并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被蒋经国亲自接见。
1975年,林毅夫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又被军方送到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MBA,成为台湾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1978年毕业后,林被选派到台湾距大陆最近、军事地位颇为重要的金门马山岗哨,担任连长。那时的林毅夫,前途看好。
此时,他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陈云英在大学时与林毅夫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婚后感情和睦,大儿子已经3岁,一个新的小生命正待降生。
为了理想回到祖国大陆
但是,林毅夫此刻思考的却是大的前途。
林毅夫后来在解释他为何离开台湾时说,自入读台大后,他也像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一样,一直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富强。他熟读历史,特别是谙熟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屈辱史,他认为两岸最终必将统一,只有统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强大。
但是,海峡两岸分离的现实,使他心中的愿望和报效祖国的想法无法实现。每天晚上,他只能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潮澎湃。
林毅夫听说附近部队有一名搜索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后泅水游到了对岸。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
1979年5月16日傍晚,林毅夫假称当晚“演习”,下令官兵不准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也不得开枪。身材高大健壮、至今仍是游泳健将的林毅夫,布置好这一切之后,当晚泅过2500米宽的海峡,到了大陆。过去一直传说林毅夫是抱着两只篮球游过海峡的,2008年3月,林毅夫当众澄清,“抱着篮球是不可能游过台湾海峡的”。
刻苦攻读成经济学博士
游过那条不宽的海峡,台湾青年林正义改名为林毅夫,他放弃了在事业上已取得的一切,放弃了与家人的相聚。但在这片全新的、更为广阔的土地上,他也收获了很多。
初到祖国大陆的林毅夫,选择到北大读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年,大陆恢复高考刚两年,北大经济系首次招收研究生。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0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访问北大。林毅夫因兼具经济学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被推荐担任舒尔茨的随行翻译。在与舒尔茨的接触中,林毅夫获得了舒尔茨的欣赏。舒尔茨回国之后不久,即给北大寄来了信,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读博士,并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
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他用4年时间拿到了别人要用5—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而后,又辗转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攻读博士后。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鲁大学博士后的研究。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了北京,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从总理智囊到世行副行长
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
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第九届),其他的获奖更是不计其数。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2001年10月,在该中心的推动下,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是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任命林毅夫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世行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出任这一要职。从此,林毅夫走上了一个新的能发挥更大作用的舞台。
最可能拿诺贝尔
经济学奖的中国人
红墙绿瓦,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这就是北京大学朗润园。朗润园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少林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就设在这里。经济学大师易纲、海闻、周其仁、胡大源、卢锋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而他们当年的领军人物,就是林毅夫。
如今,林毅夫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易纲被提拔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海闻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张维迎则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周其仁现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从成立至今,在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住房问题等几乎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中,都有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出的声音,这个研究中心逐渐受到高层领导的瞩目,成为国家决策的高级智库之一。
林毅夫经常说:“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地去为国家、为社会而工作。”
2007年,林毅夫登上了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马歇尔讲坛,他是第一个在马歇尔讲座上演讲的中国人。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名字命名。从1946年开始,这个讲座每年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者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在过去60位主讲者中,有14个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鉴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独到研究和见解,以及他在世界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著名学者预言,他将是我国最有可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简介
原名林正义,1952年10月15日生于台湾宜兰县,籍贯福建省漳州市。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 上一篇:80后女生创业开起婚庆大篷车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