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不变传承心 开课倾心传授技艺
“经过两季课程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虎头鞋的制作技艺也有些了解了。我们开展个技艺评比,看看大家学的怎么样。”11月15日,百花南苑小游园百信网格服务中心里又热闹了起来,百花苑社区社科大学虎头鞋秋季学习班正在这里举办技艺评比活动。站在台上的,就是住在百花苑社区的虎头鞋技艺崇川区级非遗传承人——杨和英。
杨和英家住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百花苑社区,是南通市崇川区首批非遗传承人,也是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从22岁起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做虎头鞋,40多年来从未放弃。长期的虎头鞋制作经历让她练就了高超的虎头鞋制作手艺,她做出的虎头鞋别具一格、用料讲究,而且变化多样,栩栩如生,深受大家喜爱。

“只要我拿起布料和针线,就会感觉特别充实,有种由衷的满足感。”聊起虎头鞋,杨和英脸上就会露出幸福的笑容。她总说,虎头鞋的美不仅仅在于表面的华丽、用料的讲究,更重要的是承载着绣娘的心意和对新生儿的美好祝福。虎头鞋的工艺流程相当复杂,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杨和英总是对自己的绣品不满意,不是胡子绣不齐,就是眼睛没有神。她绣了拆、拆了绣,一块布料恨不得练得到处都是针眼儿。“虎头鞋做工复杂,从造型到鞋面的绣花都十分讲究,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杨和英告诉我们,制作一双“虎头鞋”,从纳鞋底到拼布、挑花、绣花,从补花到粘胡须、滚边、镶边等总计得有十多道工序,至少要花上三天时间、手缝上千针线才能完成。就是这样繁杂的工序,杨和英在一天天、一年年的不断重复中,练就了一手出色的虎头鞋制作技艺。谈到虎头鞋的制作,杨和英满满的自豪:“鞋底要糊五层,鞋面用缎子显得高贵,鞋底用丝绒才显得立体。”她喜欢用红、黄为主的颜色做鞋面,这样送给新生儿的时候显得吉祥喜庆;如果要表现虎的威猛,她就会用粗线条勾勒老虎的嘴、眉、鼻、眼。

每一双亲手绣制的虎头鞋,都被杨和英视作“宝贝”,但只要碰到珍惜、爱惜她手作的人,她也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2003年7月22日,杨和英向澳大利亚友好访问团赠送自己的虎头鞋作品,得到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赏。但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制鞋技术日新月异,手工制作虎头鞋这门技艺不再被人们所熟知,甚至面临淡出人们视野的窘境。面对这样的情况,杨和英觉得需要做一些事情让虎头鞋技艺“活起来”。退休后,她在家里开起了一个“小小辅导班”,喜爱手工的邻居三三两两地在杨和英家里学习虎头鞋手艺,但散班式教学收效并不明显。“做虎头鞋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不想让它失传。”2018年底,杨和英来到百花苑社区,向社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在杨和英的坚持和社区的支持下,2019年3月,杨和英非遗传承工坊在百花南苑小游园正式开课了。招生信息一出,吸引的不仅仅是本社区的手工爱好者们,就连任港、狼山、开发区的姐妹们也慕名而来,其中有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80多岁的老奶奶。看到这么多前来报名的学员,杨和英欣慰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非遗传承工坊第一季一共招收学员30余人,学习虎头鞋单鞋制作技艺,历经九周时间,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40年来,杨和英对制作虎头鞋一往情深。这已不仅仅是一份手艺,更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民俗文化记忆。在她心里,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学习虎头鞋的制作工艺,传承这一传统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