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种有机菜 网络配送到市民家
从成都出发,往双流彭镇方向开车半个多小时,进入常存村,记者看见一块指示牌——“海佳农场”。农场里,玉米、油麦菜、甘蓝、生菜、西红柿在一片片被精心划分为小块的土地上各自为政。大学生蔡陆毅告诉记者,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社区支持农业”(CSA)。开业一个多月,他们已经吸收了100多户“有机蔬菜宅配套餐”会员。今后他们将重点发展“我家的一分地”认养会员,通过原始的方法种田,网络配送卖菜。
自然耕作
有机菜里还有大青虫
请来的农妇说,以前只要一播种、一施肥就完了,等收,有虫就打药,现在种地像绣花
农场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黄瓜开始爬架子了,生菜一茬茬地冒出来,心里美小萝卜基本上可以吃了……蔡陆毅对这里的每一种蔬菜都了如指掌:“今年汛期雨量大,蚜虫多,你看这些西红柿、辣椒,因为有了蚜虫,没能长起来。”为了证明其种植方式是有机的,他还经常在地里挖出几条蚯蚓,然后自豪地告诉别人,地里长出了蚯蚓,这是用化肥的地里不可能看到的。
蔡陆毅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们去年下半年投资50多万元在常存村租了150亩地搞起“海佳农场”。当地10多位农民既是他们的产业工人,又是种菜的老师。此时,旁边正在摘莴笋的一位农妇忍不住“抱怨”起来:“种小田比以前种大田累多了!以前只要一播种、一施肥就完了,等收,有虫就打药,现在种地像绣花。而且种完了一种菜又是另外一种菜,没得歇。”
但无论他们怎样忙碌,由于使用鸡粪等有机肥料做底肥,这里的菜和用化肥、生长素“催长”的菜比起来,长得要慢得多。蔡陆毅说,现在才种了一年,由于土壤的肥力不够,种出的空心菜、西红柿、小白菜等蔬菜,跟超市里的比起来,的确个头不大、卖相不佳。但消费者却乐于看到这样的差异,一位“海佳农场”的客户、成都市民李小蕾对记者说:“有些菜,看上去烂兮兮的,比如西红柿和黄瓜,但味道真的好,口感十分浓郁。还有一次,从菜里爬出一条大青虫来!这才叫原生态嘛。”
鼠标一点
新鲜蔬菜送到家
通过网络(电话)下单到送菜上门,承诺不超过12小时
在“海佳农场”的网站上,记者看到其营销模式颇为先进:下订单、产品溯源、配货追踪、积分兑换……服务流程细节周到,放心、便捷又环保。蔡陆毅透露,他们的创业灵感正源自其大学期间爱玩的“开心农场”。“我们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有机农业,建立‘从菜地到餐桌’一站式配送服务,通过网络(电话)下单到送菜上门,我们承诺不超过12小时。”
据悉,“海佳农场”种的几乎都是应季的蔬菜,“80后”创办人季凯杰、蔡陆毅管这叫“种在当地,吃在当季;健康生活,从佳开始”。他们现在的经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配送份额”,农民来种,会员每周会收到两次农场配送的有机蔬菜(以“2人世界”套餐为例,会员一个月花660元就能吃到农场直供、60斤左右的新鲜蔬菜);另一种是“劳动份额”,会员需要每周到农场参加劳动,“海佳农场”以20-60平方米为单位划分土地租给会员,自己种自己收。“海佳农场”提供种子、有机肥料、水、技术指导。加入的会员需要预付一年的“菜钱”(800元-2000元)。
相关新闻
戴上“有机”帽子
葡萄将进大超市
大邑县安韩园区葡萄基地的金亚和脆红特早等早熟品种已上市,戴上有机转换产品证书的“帽子”后,葡萄价格翻番,即将被销到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
今年以来,在大邑县农发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安韩园区葡萄基地合作社内的业主用防鸟网防止小鸟啄食葡萄,施有机肥,整个葡萄生长过程均按照有机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种植。青龙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正平介绍说。今年5月,合作社里的部分业主拿到了有机转换产品证书,认证面积达300余亩。“有了‘有机’的帽子,葡萄价格能翻番。”曾正平说,有了有机转换产品证书,才能申请有机产品证书。据了解,合作社将向鉴定机构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申请到有机产品证书。目前合作社内早熟葡萄亩产达1500公斤,正在与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洽谈,预计下月中旬,园内葡萄大量上市后将进入超市销售。
- 上一篇:大学生卖“假画”创业 两年有了教学楼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